1.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的专用号码是多少

2.什么可以查到历史风速

3.气象局工作怎么样

4.国家气象中心的主要职责

5.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此次暴雨涉及的地方有哪些?

6.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号码是多少

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_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张强个人简历

气象局单位性质是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气象局的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院直属机构改为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局主要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的部门。

拓展内容: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

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的专用号码是多少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环境条件。当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与气候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维护气候系统的均衡,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而描述大气及其相关圈层状态和特征的气象科学数据,不仅是气候系统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信息。开展科学数据共享不仅是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气象科学数据以其广泛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业务基础,被列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首批试点。下面简述近几年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进展与未来发展思路。

一、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的现状与业务支撑环境

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是历史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系统性最强的地息之一。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的多样性,尤其是拥有丰富的人文记录和自然记录并存这一独特条件,倍受国际学术界重视。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形成了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大气及其相关环境探测体系。包括常规地面、高空、辐射、酸雨、农业气象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站和其它许多特种观测站网。另外,我们还在南极建立了中山和长城两个长期观测站。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两种业务卫星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弥补,可连续获取全天候、全球范围多种光谱的海量大气环境信息。依托FY-1、FY-2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国内功能最完备的卫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接收并保存了FY-1、NOAA、FY-2、GMS、METEOSAT、EOS等多种国内外气象卫星与地球环境监测卫星资料。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岸线和大江、大河、湖泊及内陆重要城市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其获取的数据不仅会显著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能力,而且在生态监测、航空保障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沙尘暴监测预警能力,我国沙尘暴监测系统在现有15个气象台站中布设土壤水分监测仪器,20个站布设波段太阳光度计,15个站布设大气热红外辐射仪,10个站布设大气能见度仪,15个站布设测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大气飘尘仪器,15个站布设气象梯度观测小塔,等等。对影响沙尘暴发生、发展的下垫面土壤水分、植被状况和边界层参数以及气溶胶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的监测。

经过长期积累,中国气象局拥有了大量且经初步规范化处理的气候系统观测数据.目前数据存量已经超过100TB。未来随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环境卫星、新型自动观测站网等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的数据增量将超过200TB。

作为数据共享业务支撑环境,中国气象局拥有较完备的气象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气象通信系统(GTS)区域中心之一。投入业务运行的中国气象局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简称9210)已经构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资料和产品实时收集、传输和分发体系;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管理和全球各国参加的全球气象通信系统网络实时地进行全球观测站网资料交换和数据产品的分发。

中国气象局应用巨型计算机系统对每天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国家北方高性能计算中心就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拥有国产神威、、曙光以及IBM、CRAY等巨型计算机,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可靠的硬件设施保障。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建设和风云02批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可以为各类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提供高效的业务系统和海量存储环境支撑。

二、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展与运行机制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中国与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气象合作以及气象资料和产品的交换。我们在1980年就加入了全球气象通信系统,每天有数万份的气象报告传输给世界各国,为全世界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业务科研提供服务。同时,根据WMO 40号决议精神,中国积极提供基本的长序列历史资料参加国际交换。我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数据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国内,中国气象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同城用户终端给总参、空司、民航、水利、海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传输气象资料。我们所接收到的气象卫星资料也面向所有用户公开广播。

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作,通过网络、介质拷贝等多种形式为各领域用户提供公益性共享服务。为了配合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开展,不断增强共享服务能力,科技部下达了“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在数据整合集成、技术标准保障、共享服务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同时,中国气象局也整合内部,开通了“卫星资料共享服务网站”等服务平台。通过两年多建设,已经完成了地面、高空、海洋船舶、卫星遥感等13大类共68种数据集产品的研制工作,总数据量达到了740GB;整理研制了“气象科学数据分级分类规范”、“气象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实施细则”等一批急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技术方案;初步建成了由一个主节点和8个分节点构成的分布式共享服务网络,网上可供下载数据总量超过了100GB,为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联机检索和数据下载服务。

近3年来,中国气象局为公益性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离线与在线方式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据统计,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国家气象档案馆为科研、决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防等领域用户提供来访服务627人次,提供数据总量430GB;共享服务网站://cdc.cma.gov.cn)访问量超过12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218个单位,在线下载数据量500GB以上。

为了保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共享开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共享试点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共享制度。

第一,站在国家高度,制定“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为数据共享开展提供政策性指南和执行依据。

开展共享,政策先行。中国气象局在共享试点筹备阶段,就非常重视部门政策的制定,依据《气象法》的法理原则并借鉴WMO有关数据交换政策,制定并颁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不仅使开展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为此项工作的迅速启动并能够持续规范开展下去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分级分类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共享工作开展。

气象科学数据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基础差异很大,为了迅速开展公益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必须面向急需,立足实际,选择基础较好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实时卫星气象资料提供服务。同时全力组织新数据集的研制,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气象科学数据产品。

第三,加强管理,注重标准,建立业务化的运行机制

在开展共享服务中,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在共享启动之初,中国气象局就明确要求各级资料管理单位将开展共享服务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数据共享工作纳入正常业务程序进行规范管理、考核评估,保证其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推进共享工作与气象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相衔接,构成科学合理、流畅的信息系统。

三、 进一步推进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思路

虽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国家和社会对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需求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能够提供共享服务的还只是基础较好的部分常规要素和实时数据,气象科学数据整体效益还远没有充分发挥。要进一步深化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开展,构筑整个领域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和持续稳定的运行机制,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科学数据共享,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气象部门发展,今后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扎实的努力。

1、 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不断增强共享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目前和今后几年,是气象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的时期,各种新型观探测仪器和设备将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高时空分辨率和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一类是传统的气象要素与参数,通过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观测精度和时空密度得到大大提高;还有一类是新增的地-气、水-气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等气候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参数。这些数据不仅要在气象业务和科研中迅速应用,也应当通过规范化处理加工,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产品,对其他领域和部门提供共享服务,以使国家投资效益最大程度发挥。加快推进省级高时空密度资料开发与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整体数据优势。这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加强数据整合与历史资料抢救,为共享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

加大数据的整合力度,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开展的本源。作好此项工作一是开展珍贵历史资料和卫星遥感存档资料拯救工作,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数据;二是加强古气候资料的整理与开发,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三是开展多源数据整合集成,开发地基与空基资料、常规与特种观测资料、大气与其他圈层资料相融合的综合分析产品;四是面向关键科学问题与热点区域,开展主题数据加工分析,形成一批综合性的数据集产品。

3、 以共享带动气候系统领域的整合与有效配制,构筑气候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在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数据共享的同时,将以气象行业数据融合和共享交换为突破口,构筑跨部门、多学科、涵盖气候系统领域的网络化、分布式资料共享体系,形成部门、领域、行业之间顺畅的数据信息交换和共用,从而带动气候系统领域各类探测系统的优化、规范和科学合理布局以及通信传输与数据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使国家投资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向前迈进。

4、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与氛围。

当今世界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日益明显,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换已经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样,现代大气科学发展,越来越注重对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已经与地震局、测绘局、民航总局和水利部等部门就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展了协作,也通过“局校合作”与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签署了包括数据共享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共同推进科学数据高效流动与低成本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本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原则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开展部门、院校、机构之间合作与共建,形成数据双向、多向流通机制,促进各自领域工作开展。气象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就非常密切,目前,中国气象局与140多个国家开展了气象科技合作和交往,与20余个国家签订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积极参与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世界天气监测(WWW)、世界气候研究(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IHDP)、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等重要国际机构和国际。今后我们将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科学数据开发与管理共享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数据引进与利用。

四、 几点建议

1、 加大支持科学数据共享力度,推动国家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要使科学数据真正开放、流动并在共享服务中充分发挥效益,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调度,加强规划和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气象、海洋、生物、医学等基础性、公益性特点显著的领域,建成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网);其次,需要加强历史数据和以往存留在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数据的拯救和整理工作以及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共享能力和在线服务能力,推动科学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有效利用。

2、 参照全球气候观测,加快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进程,推动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雪圈中的各种过程,以及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国际科学界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全球气候系统观测.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参加国际GCOS,建立一套与国际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对我国开展气候变化要素、气候灾害、气候状况的监测和气候的科学利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加快我国气候系统观测的研究和建设进程,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合推动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力争早日全面建设我国气候观测系统,实现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3、 尽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营造资料共享的新秩序。

打破信息壁垒,挖掘各部门数据,做好科学数据的收集、质量控制、资料存贮和管理、分级分类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均需要国家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同时,数据共享服务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国际接轨的科学数据的分发和利用问题、涉密科学数据和资料的保护权限等问题,也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体系支持,以便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科学数据的最大效益,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需求服务。因此,应该加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进程,从根本上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并保证其持续深入开展。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的宏观规划与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必将全面深入地向前迈进,气候系统资料共享一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出处:《科学中国人》)

什么可以查到历史风速

12379。

“12379”是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公益服务专用短信号码,具有统一快速发布预警信息的功能。

具有统一快速发布预警信息的功能。从应用属性上来看,这个号码定位属公益性质。“因此,当‘12379’在面向应急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或面向社会公众全网发布重大灾害预警信息时,应当是免费的。”宇如聪建议,有关部门要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运营商减免“12379”短信号码线路租用及短信发送费用。

气象局工作怎么样

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平台查询全球任意位置单点和区域小时级历史风速等数据。

气象数据平台中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有多种数据源,每个数据源的分辨率各有不同

羲和数源V1.0

数据介绍:基于多个国际权威气象反演数据源和气象站实测数据同化、校正和降尺度后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数据源

时间分辨率: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30米网格,覆盖中国全境

欧洲中期天气中心

数据介绍:包含34个国家支持的国际性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机构的全球气象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数据介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系统(ESDIS)全球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5°纬度*0.6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50公里网格),覆盖全球

德国气象局

数据介绍:德意志联邦气象局模拟和预测的全球气象预测数据,预测精度全球领先

时间分辨率:未来7×24小时逐小时数据,数据每6小时滚动更新一次

空间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1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数据参数

经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经向分量(南风为正)

纬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纬向分量(西风为正)

地面风速:指高地面约10米的风速

风向:指风的来向,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为正

数据来源: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xihe-energy)

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国家气象中心的主要职责

问题一:气象局待遇怎么样 气象局是国家垂直事业单位,没有执法权,纯粹的服务型单位。工资有保障,东南沿海地区收入普遍高于内地。南京地区气象局是正式工发双工资,年收入十几万,溧水天气雷达站普通员工月收入七千多,成都气象台月收入也有六千多,我有一同事研究生毕业后就在成都气象部门。其它地方我不太清楚。临时工要低一些,领多少还不知道。气象局预报是技术活效益好;防雷办有机会挣外快;雷达操作有辐射补助;观测的每天准时观测风雨无阻;人影办事少,办公室杂事多,可能要差一点,勤杂工就更差一点。国家单位,总体不会差到哪里去,工资有保障,好,单位总体年轻人少,老革命多,女同志较适合去此工作。升职走气象单线,新老更替。本人也想知道湖北县级气象局具体待遇,如果知道敬请告知!

问题二:气象局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要看你是在气象局中做什么工作,比如说你在气象局里面做一个气象观测员,那工作条件就比较艰苦,不论晴天,雨天都得去户外观测气温、湿度、云高等。如果你是做一个气象分析员,那工作条件就较好,整天面对着电脑,计算着数据。

问题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工资怎么样 国家气象局是院直属事业单位,副部级,局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工资待遇水平在院各部委中属于等偏上水平。如硕士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第一年工资性收入水平(包括月工资、住房补贴、公积金、午餐补助等等在内,货币化以后基本年收入在50000元左右),以后随着工龄和职务提升逐步调整。

中国气象局在北图对面有一个独立的气象园区,内设医院、商店、餐厅、职工食堂、幼儿园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治安环境和园区绿化很好。近几年接收的应届毕业生都提供有单身公寓和集体宿舍作为过渡,上班不出园区,非常方便。

随着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级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很多,对外交往频繁,教育培训机会丰富,可以说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与抱负、提高自身素质的舞台。

园区内有多个局属事业单位,它们的工作人员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管理,因为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政策上对专业技术人员有所倾斜,所以其中职工待遇水平较上面提到的公务员略高一些。另外还有个别单位属于按照企业性质管理的,不好比较。

不太理想的地方是园区内的房价现在被炒得太高了,80年代的房子都卖到了25000元/平米,因为大部分老人不愿意离开,新人又都想进来,需求旺盛。

总评:软环境优越、工资待遇中等、职业稳定度极高,但对除大气科学类以外的人才需求量少。

如果不想自己当老板,又想过小富即安的生活,这里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问题四:在气象部门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空管局的气象部门一般分 气象预测、气象监测和气象设备工作性质也有些不同。LZ应该是气象预测吧。待遇据说是比当地的气象局工资要高,责任也会更大些地位低就没发现了,这么说的可能是因为 岗位和工资比管制低吧。发展空间?你是什么意思,想升官 当气象室的主任?一个科室十几个人 资历比你老的多的是,没个十年八年的别想。从另一方面说,你可以考职称啊,初级、中级、 高级 职称上去了,工资 待遇发展空间也就上去了。所以说发展空间全是自己努力的,自己努力任何地方都有空间,自己不努力有空间也没发展。

问题五:求问前辈们,气象局信息中心的工作怎么样 任何工作都是一个围城,进不来的想进来,进来的又会抱怨。

信息中心主要做的是资料处理和计算机那块的,和不是专职做天气预报的,可能以后会接触部分气象预报。

问题六:气象局,地震局这些单位待遇怎么样 楼上那位老哥,工作要分情况的。

地震局不是特别清楚。气象局的话,分部门。

因为是事业单位,工资比公务员低。但是比一般的企业要稳定。工作强度的话要分部门。

如果是省一级的直属事业单位,例如气象台,信息中心,公服中心,气候中心,科研所等直属事业单位,正式在编的是事业编制,每天承担一定的业务工作和部分科研工作。工作强度也要看天气和仪器。例如气象台,在天气不太好的时候,例如暴雨,暴雪等天气,那工作强度相当大,上厕所都是跑着的,蹲坑里的时候业务电话都要随身带。或者信息中心这种,计算机出故障,夜里都是要检修的。

如果是市县局,很多是综合岗,就是既要做预报,也要做检修,评职称还要写论文

不是一概而论很轻松压力也很大有时候承某地区担重大活动,中央的电话能直接打到市县局,预报不确定的时候,接电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

问题七:气象局的系统开发是做什么工作的?待遇如何? 系统开发很多个方向。大多数是为了天气预报业务做,少部分为了验证预报准确率啥的做开发,还有一些是为了显示最新气象要素,或者是一些有特定需求的专业软件开发。

待遇的话,看有无编制咯。有编制的话,和其他预报员一样,饿不死,养不肥。没编的话,待遇一般,除了稳定没啥好,不如去外面软件公司

问题八:中国气象局的待遇怎么样啊 是问的国家气象局么,待遇还是不错的。

但是和挣大钱的白领可不能比,想赚大钱的别来气象行业

问题九:地市级的气象局待遇怎么样,参公性质的,跟当地一般公务员相比如何? 不要小看这种小单位,气象局、地震局这种单位人很少的,一般20来个人,虽然没多大权力但是比较清闲,运气好的话待遇还非常不错。

问题十:在气象局工作待遇如何? 气象局属于“条条管理”的单位 直接隶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就是工资待遇、人事任免、调动等直接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待遇相比较肯定要比一般公务员要高,并且我听朋友说现在在气象系统今年准备出台一个新政策,就是除过工资外,每个月有一定的住房补贴,标准大概在500-1000具体视地方经济而定。

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此次暴雨涉及的地方有哪些?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是科技型的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牵头组织天气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设计、业务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2.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监测和预报,承担我国及所属责任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警报。

3.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海洋、全国的交通、水文与地质灾害、环境与健康、能源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

4.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生态与农业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气象保障。

5.承担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的公共气象服务任务,归口向中央(全国性)媒体发布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归口为党中央、院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

7.依托基本气象业务,开展面向各类专业用户的气象科技服务。

8.负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及模式的检验评估,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9.承担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10.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1.承担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和环境紧急响应中心(EERC)的任务;承担THORPEX亚洲TIGGE中心的任务。

12.负责本单位的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

13.受委托承担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会计核算等任务。

14.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号码是多少

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提升为: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报社、华风集团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及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提升或调整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工作,及时将响应情况报告中国气象局。

防御指南:

1、建议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南部和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北部及浙江湖州和杭州等地部分地区降暴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及贵州遵义和毕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和苏州等局地大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50~104毫米),湖北武汉、咸宁、仙桃、荆州等局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武汉江夏和荆州洪湖局地降雨达400~492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60~88毫米),湖北咸宁嘉鱼县日降雨量突破当地7月历史极值(153毫米);山东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中北部、天津中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河北承德和唐山、黑龙江大庆等局地大暴雨(100~153毫米),河北、天津、山西中北部等局地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

北方地区的分散性强降雨也不容忽视

预计,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多遭遇对流性天气突袭。

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仍多阵雨或雷阵雨,局地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公众需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12379,是中国气象局用于气象局职责范围内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的专用号码。12379,是中国气象局用于气象局职责范围内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的专用号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承载12379预警热线电话的建设和运行,打造国家级和31个省级预警电话平台,进行全新的业务体系设计。

为了更好地开拓预警发布新渠道,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会同北京华风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了12379手机客户端。12379手机客户端可以提供全国预警信息、天气预报、降水量和气温等天气实况信息及相关舆情资讯等;能根据用户所在地域推送当地的各类预警信息,当无预警信息时,为用户提供气象实况监测、未来三天天气预报等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各地突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