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2.在gb/t24001-2004 标准中哪些条款涉及法律法规,如何理解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对洪水灾害产生怎样的影响?

4.员工及相关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需求和期望清单餐厅怎么写

5.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气候对企业影响案例_气候变化对销售企业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怎么写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在二氧化碳核算中被广泛使用。积极参与、努力寻求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案,成为越来越多对环境负责的企业大机构关注的焦点。

为了鼓励企业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是时候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方法去测量和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对于信息透明度、可靠性和一致性的需要,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和碳排放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可以为企业赢得信誉。PAS2050的制定可以使公司、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在第一时间取对于环境有益的恰当决策。

“碳足迹”是一个用于描述某个特定活动或实体产生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术语,因而它是供各组织和个体评价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种方式。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必要认识这些气体排放及其排放源。测量碳足迹不仅限于公司内部产生的排放,也要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排放。

“碳足迹”是用来对抗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让个人和组织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排放了温室气体。这对于在未来减少碳排放量极为重要。“碳足迹”也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了一个基线,也是确定未来可在哪些地方用何种方式减少排放的一个重要工具。计算碳足迹也可以用于向第三方提供精确的排放报告。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会要求组织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的一部分,目的就在于确保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企业公民。因此,由第三方提供的精确、独立的碳足迹报告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也能够让企业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以及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考虑1: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外部因素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等;

a)法律法规;

b) 技术:新领域、新设备、新工艺等;

c) 竞争:公司市场占有率、市场领先趋势、顾客增长趋势、市场稳定性等;

d) 市场:市场容量、竞争力、价格风险等;

e) 文化:主要销售区域消费习惯等;

f) 社会:本地失业率、安全感、教育水平、公共日、工作时间等;

g) 经济:经济走向、汇率的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信贷可得性、利率的变动等;

内部因素方面:公司运营管理、财务状况、、知识和绩效等

a)公司运营:管理方面、生产能力、售后服务;

b)财务状况:费用支付、资金回收;

c)人力:人员的流动、员工业务素质、绩效考核;

d)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管理、公司运行环境。

考虑2:识别相关方的需求及期望

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法规、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等。

相关方的需求及期望:典型的需求及期望,包括但不限于:

机构:遵纪守法、道德行为、安全、环境保护等要求;

顾客:产品和服务质量、价格、交付等要求;

所有者:持续的盈利能力

组织中的成员:良好的作业环境、职业安全、得到承认和奖励等;

供应商:互利及其连续性等;

银行:持续的还贷能力等;

在gb/t24001-2004 标准中哪些条款涉及法律法规,如何理解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一般包括四类因素,即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另外还有自然环境,即一个企业所在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由于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速度较慢,企业较易应对,因而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相比微观环境因素更能够直接地给一个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识别。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分析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来进行,企业的拥有和利用情况决定其活动的效率和规模。企业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

2、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文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它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它与企业内部物质条件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内部约束力量,是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3、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拥有不一定能有效运用,因而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这四类的介绍:

1、政治环境

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2、经济环境

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

3、技术环境

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

百度百科-企业环境分析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洪水灾害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章 GB/T24001_2004 标准的理解 第一节 GB/T24001 标准的主要特点、 作用和意义 一、 GB/T24001 的主要特点 (一) 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二) 广泛用于各类组织并强调自愿性原则 (三) 注意体系的科学性、 完整性和符合性 (四) 强调污染预防,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以及持续改进 (五)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二、 GB/T24001 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一) 实施 GB/T24001 标准的作用 1、 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3、 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4、 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利武器 (二) 实施 GB/T24001 标准的意义 1、 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2、 树立优秀企业的形象, 赢得客户信赖, 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3、 提高组织内部管理水平, 向管理要效益 4、 改进产品性能, 改革工艺设备, 生产“绿色产品”, 实现污染预防和节能降耗 5、 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增强遵纪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 减少环境风险, 避免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永续经营 7、 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 第二节GB/T24001 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 GB/T24001 标准的精神实质 (一) 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意识和作用 (二) 强调全体员工的意识和积极参与 (三) 必须符合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坚持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四) 提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思想 (五) 系统化、 程序化和必要的文件支持 二、 环境管理体系 PDCA 循环模式 GB/T24001 系列国家标准的核心是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其使用指南》。 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实施、 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 该体系的环境方针、 策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 管理评审等 5 个一级要素和 17 个二级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 紧密联系, 形成 PDCA 循环模式, 通过有的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 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 PDCA 是一个持续、 反复进行的过程,它使组织能够基于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承诺,建立、 实施并保持其环境方针。 在组织评价其当前环境状况后, 应当取以下步骤来实施这一持续改进的过程: 1、 策划: 建立一个持续的策划过程使组织能够: ⑴ 识别环境因素和确定相关的环境影响。 ⑵ 识别和监测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适当时制定内部绩效准则。 ⑶ 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并制定方案以实现这些目标和指标。 ⑷ 建立并使用绩效参数。 持续改进 4.2 环境方针 4.3 策划 4.4 实施与运行 4.6 管理评审 4.5 检查 2、 实施: 实施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 ⑴ 设立管理机构, 明确作用和职责, 并授予足够的权限。 ⑵ 提供充分的。 ⑶ 对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意识和能力。 ⑷ 建立内部和外部交流的过程。 ⑸ 建立并保持文件。 ⑹ 建立并实施文件控制。 ⑺ 建立并保持运行控制。 ⑻ 确保做好应急准备和响应。 3、 检查: 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定义 一、 GB/T24001-2004 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是理解 GB/T24001—2004 系列标准的基础, 它统一了各国的标准的使用者对环境管理标准内容的理解。 GB/T24001 共有 20 个术语。 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2、 持续改进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 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 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取的措施。 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 1: 承载媒体可以是纸张, 计算机磁盘、 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 照片或标准样品, 或他们的组合。 注 2: 摘编自GB/T19000-2000D 的 3.7.29 5、 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包括空气、 水、 土地、 自然、 植物、 动物、人, 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⑴ 环境是指一种客观的“外部存在”, 这种外部存在通常都是围绕着某一个事物, 在标准中中心事物就是人类, 所以相对于人类这一客观主体而言, 环境就包括了围绕人类周围的水、 土壤、 空气, 自然、 动植物、 人、 气候、自然景观等一切自然物质。 ⑵ 环境不仅仅是外部存在, 不仅仅是多种介质的简单组合, 而且还包括上述这些自然物质之间的组合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⑴ 术语中有两个关键词, 分别是“相互作用” 和“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的必要因素。 但有了要素并不等于就一定构成环境因素, 要素只有和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才能成为环境因素。 比如: 装在密闭容器里的酒精, 它是一种物质, 当然是要素, 但它并不是环境因素, 而一旦瓶盖被打开,酒精挥发与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 就成为环境因素了, 所以我们说酒精的挥发 是环境因素。 再比如: 一辆停放着的汽车, 它当然是一种物质, 是要素, 但不是环境因素, 但一旦汽车发动, 要消耗汽油, 要排放噪声和汽车尾气, 这些都作用于环境。 那么我们说汽车运行时油品的消耗、 噪声的排放以及尾气的排放就成为环境因素了 。 ⑵ 环境因素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名词” +“动词”。 其中名词指的是污染物质, 动词常常用排放、 处置、 产生、 消耗、 泄漏等。 如噪声的排放、 固体废气物的产生、 能源的消耗、 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⑶ 标准中所谈的要素是指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所包含的要素。 生产活动: 材料准备、 加工制造、 装备调试、 包装、 产品设计、 供应、 销售 活动 管理活动: 办公活动、 对相关方管理活动 活动: 设备维修、 动力供应、 运输、 仓储、 实验室等 后勤活动: 食堂、 医院、 绿化、 保洁等 原材料 产品 生产产品 对外提供的服务 服务 使用外部的服务 ⑷ 考虑环境因素时要考虑三种时态、 三种状态 三种时态: 过去、 现在和将来 三种状态: 正常、 异常和紧急 ⑸ 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某些环境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对环境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 称之为“重要环境因素”。 ⑹ 环境因素举例 某汽车制造厂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的主要环境因素 活动、 产品或服务 烧锅炉 汽车车身涂装(酸洗) 产品汽车 售后维修服务 环境因素 废气排放(SO2、 NO、 烟尘) 含酸废液的排放 油品消耗、 尾气排放、 噪声排放 油的泄露、 废旧零部件、 废棉丝和废手套产生 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⑴ 环境影响首先是一个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无所谓影响。 环境影响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环境变化, 所以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是因果关系, 比如:工厂排放污水到水体, 导致河里鱼死亡。 污水排放是环境因素, 是成因,水体遭到污染, 水质改变,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是环境影响, 是结果。 ⑵ “变化” 是中性的。 可能是有益或有害的 ⑶ 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与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活动、 产品或服务 环境因素 用水 煤的消耗 环境影响 消耗 消耗 SO2的排放、 烟尘的排放 形成酸雨、 污染大气 噪声的排放 潜在的爆炸 污染声环境 污染环境、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污染土壤 污染水体 破坏臭氧层 污染水体、 污染水生环境 锅炉运行 炉渣排放 废水排放 氟里昂的泄露 汞盐排入水体 碳粉、 纸张、 电能的消耗 消耗 含黑液悬浮物污水的排放 污染水体和土壤 化学品的泄露 8 环境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 并管理环境因素。 9、 环境方针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所正式表达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 1、 环境方针为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2、 环境方针要体现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纪手法、 承诺持续改进。 ⑴ 环境方针为组织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 总的方向, 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环境方针应形成文件。 ⑵ 所谓提供“框架”, 意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应遵循环境方针中的有关承诺。 例如: 环境方针中承诺组织要节能降耗, 那么其环境目标和指标里面进行展开和细化, 要能够体现出节约水、 电、 煤、 纸张或其他能源方面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⑶ 环境方针可以和其他体系的方针进行整合。 10、 环境目标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所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标。 组织应根据环境方针明确环境目标并形成文件。 组织的环境目标应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 11、 环境指标 由环境目 标产生或为实现环境目 标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⑴环境指标是对环境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分解, 是更为具体的要求。 ⑵ 环境指标应付合环境方针, 如可行应建立可测量的环境绩效参数。 环境绩效参数可分为管理绩效参数和运行绩效参数, 指标应具有可测量性 ⑶ 环境指标可以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 ⑷ 经常使用的环境绩效参数示例如下: ——原材料或能源的年使用量 ——单位产量产品所产生的废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得到循环使用的废物的百分比; ——特定污染物质, 如 NO2、 SO2、 VOCS、 Pb、 CFCS等的排放量; ——再循环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烟尘的黑度或污水中 BOD、 COD、 pH、 SS 悬浮物浓度; 清洗锅炉 电冰箱使用 制造烧碱 复印机使用 造纸 化学品运输 污染水体和土壤 ——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数量; ——单位产量所需的运载里程数 ——环境投诉案件的数量; ——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 ——员工的培训率等 12、 环境绩效 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⑴ 关键词: “可测量”、“结果”。 环境绩效是可测量的, 比如: 生产污水的排放, 排放量、 BOD、 COD、 SS 悬浮物、 pH 值等, 都是可以用仪器或试验来测量的。 ⑵ 环境绩效是一种结果, 是组织对其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施加控制而得到的结果。 例如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 可以得到排放有序, COD值达标的结果; 而对能源的使用进行控制, 则可达到煤炭、 水电、 纸张的使用减少的结果等这些结果都是环境绩效。 ⑶ 组织应对环境绩效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监控, 来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有效性 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⑴ 相关方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团体; ⑵ 两个定语关键词: “关注”, “受其环境影响” ⑶ 组织的主要相关方是机构、 保险业、 银行、 新闻机构、 供应商、社区、 组织内员工和客户。 14、 内部审核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 以判定组织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满足程度的系统的、 独立的、 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 在许多情况下, 尤其是对于小型组织, 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⑴ “审核证据” 是指关于事实的可验证的信息、 记录或陈述。 ⑵ “审核准则” 是审核员用来作为参照, 与收集的关于主题事项的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方针、 程序或要求。 如: GB/T24001 标准、 组织的体系文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⑶ “审核发现” 是指将收集到的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比较的结果。 15、 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 注: 此术语在 GB/T19000-2000ZHONG 为“不合格”(不符合 ) 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 集团公司、 商行、 企事业单位、 机构、 社团或其他结合体, 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公营或私营。 注: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单位的组织, 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17、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取的措施。 18、 污染预防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用过程、 惯例、 技术、 材料、 产品、 服务或能源以避免、 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 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 过程、 产品和服务的更改, 的有效利用, 材料或能源代替,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环、 再生和处理。 污染预防是 EMS 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组织从产品设计、 生产、 运输、 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⑴ 关键词: 避免、 减少、 控制, 既体现了 污染预防的目的, 同时也体现了 污染预防的思路和优先顺序。 “避免” 的含义——避免、 防止污染产生, 例如: 产品替代, 在产品原材料选择、 产品开发设计时, 尽量选择低毒低害的原材料, 从源头把关, 实际上这就是从源头控制。 “减少” 的含义——控制生产工艺, 加强管理措施来减少污染。 例如: 污水的再循环使用, 减少最终污水的排放, 又例如: 走廊里的长明灯, 装上声控开关后可加以控制, 实际上这相当于过程控制。 “控制” 的含义——相当于末端治理。 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以后, 还可能有污染, 此时就需要通过末端治理来加以处理。 例如建污水处理站, 最后无法回用的污水统一处理, 再排放。 又例如: 烟囱冒黑烟, 装上消烟除尘装置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所以, 污染预防概念的建立是对传统的侧重于末端控制思想的根本变革。 ⑵ 对注解的理解: 常用的污染预防手段和技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 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更改, 的有效利用, 材料和能源替代,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环、 再生和处理等。 ⑶ 以一个简单生产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为例, 可以说明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 生产过程 产品(最大输出) (输入) 能源 (最小) 废物(最小) 案例(一 试比较-对纸张包装固废量减少 20%的管理方案: 方案 A: 单位产品的包装材料使用量减少 20% 方案 B: 将产品包装材料的回收率提高至 20% 19、 程序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 1: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 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 2: 摘编自 GB/T19000-20003.4.5 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注 摘编自 GB/T19000-2000 的 3.7.6 GB/T24001——2004 标准体系 要素的理解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 实施 、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并行成文件。 1、 理解要点 ⑴ 本条款明确向组织提出要求, 要想达到改善环境绩效, 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 就必须建立、 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应对体系进行策划并将全部过程形成文件。 ⑵ 本条款包括五个关键词, 即“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和“形成文件”。 ● “建立” 意味着从无到有, 从不全到全, 从不完善到完善, 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包括初始环境评审、 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 环境方针、 目标和指标的设定、 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筛选、 体系文件的编制、 组织机构和职责的设置以及人才物配置等。 ● “实施” 意味着环境管理体系一旦在组织内建立起来, 就应当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要求对组织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管理和控制。 文件上怎么说, 我们就怎么做。 ● “保持” 是不断修正偏差的过程。 体系运行过程中钥匙市必要的监督检查并针对不符合取纠正预防措施修正和调整, 还要通过审核和评审活动不断改进提高, 以最终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 实现持续改进。 ● 组织还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界限和范围 ⑶ 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本标准的实施边界, 即是在整个组织还是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本标准, 由组织自行决定。 组织应规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以明确界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边界。 当组织是一个更大组织在给定场所的一部分, 对范围的确定优为必要。。 边界一经确定, 组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活动、 产品和服务, 必须包括在环境管理体系内。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 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 确保其: a) 适合于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性质、 规模和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 付诸实施, 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1、 理解要点 ⑴ 环境方针的制定者: 最高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的制定和实现负 有责任。 ⑵ “三个承诺”: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⑶ “一个框架” 是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和框架。 ⑷ 环境方针的运作 ● 内部传达和落实 ● 外部公开和监督 ● 其他注意事项 2、 环境方针示例 示例一(管理方针): 示例一 精益求精, 追求产品零缺陷; 优质服务, 力争工程无投诉; 限废降耗, 环保高效赢顾客; 守法经营, 确保安全无事故。 示例二 科技创新 追求卓越 污染预防 诚信守约 管理方针的含义是一个框架四个承诺。 一个框架是为制定和评审管理目标提供了 一个 框架; 四个承诺是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满足顾客要求、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纪守法。 2 管理目标: 1. 主导产品合格率 96%以上, 出厂产品合格率 100%; 2. 顾客满意度 90%; 3. 废水、 废气达标排放; 4. 固体废弃物分类、 收集、 统一处理; 5. 降低主导产品水、 电、 汽消耗量; 6. 控制危险源, 减少风险, 事故整改率 100%。 4.3 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 实施并保持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 或 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的或新的开发、 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 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1、 理解要点 ⑴ 环境因素是 GB/T24001-2004 标准中最重要的条款, 是将组织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 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 ⑵ 环境因素的识别 ● 识别范围 环境因素识别是指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所产生的环境因素。 组织所要识别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员工及相关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需求和期望清单餐厅怎么写

中英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水影响”完成专家评议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现行水工程和水规划管理,比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正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加强适应性管理是唯一选择

“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课题组总结认为,气候变化的潜在负面影响包括:直接威胁,如极端天气和气候导致基础设施的破坏等;间接威胁,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等;功能表现下降,如降水减少使农业工程项目不能发挥作用等;适应性管理措施不当,如政策的疏忽导致脆弱性增加,如有些不当政策鼓励人口向高风险地区移动等。对此,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研究中心主任夏军对《科学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办与英国国际合作发展署(DFID)联合支持,由夏军与英国Sus(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Thomas Tanner博士共同负责,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联合承担的“气候变化对水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框架:中国实例研究”项目,历时一年,于日前完成并接受了专家评议。

谈及此项研究启动的原因,英方项目负责人Thomas Tanner博士表示:“中国正经历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给投资效率带来风险,开发气候变化适应性综合评估工具,有助于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适应性管理、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需要总结国际经验。”

Tanner指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关键问题是明确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选择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管理措施,比较各种可能的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通过多准则分析,选择合适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现行的水工程和水规划管理,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夏军表示,此次与英方的合作,旨在开发一种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评估框架,识别和管理气候变化对开发投资的影响。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总结提出有价值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工具。

根据不同气候区域面临不同的水问题,项目选择了4个典型案例区域,并设定不同的分析目标进行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综合研究。比如,选择淮河流域分析洪水灾害问题;选择海河流域分析农业水与政策;选择密云水库分析流域径流变化与城市供水;选择石羊河流域分析流域水综合恢复规划。

水利部规计司专家张祥伟介绍,水利部于1998年开始进行海河、淮河、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的防洪规划,最近又开展了七大流域的综合规划。可以看出,当前气候变化对整个国家的防洪形势和水状况已经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我国太湖流域,极端暴雨发生频率和防汛水位都比以前高出许多。从水状况来看,水利部进行水评价的结果是,中国水总量变化不大,但是中国水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河川径流和水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总量减少了12%。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气候变化。

“中国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而这一项目成果对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启动的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中,气候变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气候模型很多,但关键问题是分析气候变化的方法,不在于简单的单个模型。项目最大的成果是提出了一套方法,发展了一个分析评估框架。该框架不只局限于提供单一的模型、方法或者工具,而是系统的分步骤的过程,以此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取适应性对策,从而使该框架可以在很多项目和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几项案例研究对于我们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张祥伟表示。

未来方向

对于下一步工作,张祥伟建议: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和防洪的影响,现在很多情况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相辅相成,多大的变化会对防洪和水产生影响?这一问题的解答,对制定决策很重要,因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状况变化是必然的,需要计算出在多大程度上应取措施来应对;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和人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个项目做得较好的一点在于,选择了典型的流域分析政策响应。”国家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气候变化处处长高云表示。他认为,气候系统模式模拟问题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背景,但对于区域和地方研究,要用一些更好的措施,需要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区域系统模式及不确定性更小的情景。

水利部水文局专家刘春蓁建议,气候变化仅仅是我国所面对的众多压力中的一个,我国处于亚洲季风气候区,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异很大。而项目所选择的案例区,无论密云水库、淮河还是海河,人类活动的强度都非常大,要解答具体问题,必须进行区分。从已发生的事实中,根据现有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给出一个评价。另外,现在的适应性对策不是建立在准确、肯定的气候预报基础上,因此难度加大。进一步研究中应考虑如何对付不确定性的变化;未来在取措施时,要面对如何去适应风险以及如何评估的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有意义的和可供管理者使用的研究结果。

夏军把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归结为五方面:第一,中国正在开展一系列流域综合规划,建议针对各个流域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把本研究的成果纳入到规划决策过程中;第二,水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优先领域,与交通、能源、工业、农业、旅游、卫生部门和生态系统有着广泛的交叉性关系,建议以此研究为范式,总结经验,进一步拓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研究领域;第三,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共同探讨影响的关键阈值问题;第四,中国流域众多,且特点各异,建议加强重点区域和综合性研究,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各流域水影响的历史过程,探讨其中的规律,以减少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第五,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必须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

从2007年来看,两件事情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6月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温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发改委;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这两大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在宏观决策中,已正式进入国家议事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一个好消息,也意味着我们今后的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发改委气候办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李丽艳处长表示,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包括、专家,以及工商企业界等。“从气候变化影响这个领域,我们目前关注水,今后我们还会扩大到各个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机制,提高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意识。”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表示,这次中英在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的实例研究成果和报告,将会推动国家多部门和多国家在水领域环境变化与影响中的合作与交流,中科院水中心将发挥联系和桥梁作用。

该项目被认为通过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不同水问题的实例研究,提出了甄别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管理新的思路、框架与方法论。该项目研究成果现实意义在于,除了为水利部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水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为其他部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政策和参加国际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原文载于2008年2月27日《科学时报》,原文标题为《从气候变化看中国水的适应性管理》)

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1、提供清洁卫生的工作环境,包括定期清洁、消毒和通风。

2、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口罩、手套等,并确保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3、提供培训和教育,使员工了解食品安全和卫生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更新培训。

4、确保餐厅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性,定期维护和检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投资来恢复和扩大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