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说的古今异义?

2.大自然的文字还有那些?

3.古代季节怎么划分的?

4.高一语文课文《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5.好客的意思好客的意思是什么

6.《师说》中的古今异义有哪些?

气候的古今意思_气候是古今异义吗

物候古代与今日不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杜甫上述《梅雨》诗,并提出一个疑问说:“今(南宋)成都未尝有梅雨,只是秋半连阴,空气蒸溽,好像江浙一带五月间的梅雨,岂古今地气有不同耶?”卷五又引苏辙诗:“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陆游解释说:“依诗则眉之彭山已无荔枝,何况成都?”但唐诗人张籍却说成都有荔枝,他所作《成都曲》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陆游以为张籍没有到过成都,他的诗是闭门造车,是杜撰的,以成都平原无山为证。但是与张籍同时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作了不少荔枝诗,以纬度论,忠州尚在彭山之北。所以,不能因为南宋时成都无荔枝,便断定唐朝成都也没有荔枝。疑当时有此传闻,张籍才据以人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删节。

杜甫的《杜鹃》诗说:“东川无杜鹃。”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重庆的人都知道,每逢阳历四五月间,杜鹃夜啼,其声悲切,使人终夜不得安眠。但我们不能便下断语说,“东川无杜鹃”是杜撰的。物候昔无而今有,在植物尚且有之,何况杜鹃是飞禽,其分布范围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譬如以小麦而论,唐刘恂撰的《岭表录异》里曾经说:“广州地热,种麦则苗而不实。”①但700年以后,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的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②

自然,我们不能太天真地以为唐、宋诗人没有杜撰的诗句。我们利用唐、宋人的诗句来研究古代物候,自然要批判地使用。看来可能的错误,系来自下列几方面:

(1)诗人对古代遗留下来的错误观念,不加选择地予以沿用,如以杨柳飞絮为杨花或柳花。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诗说:“白门柳花满(一作酒)店香”;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说:“杨花落尽子规啼。”④实际所谓絮是果实成熟后裂开,种子带有一簇雪白的长毛,随风飞扬上下,落地后可集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胡锡文主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麦》上编第65页,1958年农业出版社出版。

②《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麦》上编第155页。

③④《李太白集》卷十二、卷十三,重刊宋本。

(2)盲从古书中的传说。唐朝诗人钱起《赠阙下裴舍人》诗:“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黄莺是候鸟,要到农历四月才能到黄河流域中下游。唐代的二月,长安不会有黄莺。《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仓庚鸣”,钱起以误传误地用于诗中。

(3)诗人为了诗句的方便,不求数据的精密。如白居易的《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①顾炎武批评他说:“月大有潮五十八回,月小五十六回,白居易是北方人,不知潮候。”②实则白居易未必不知潮信,但为字句方便起见,所以说六十回。

(4)也有诗人全凭主观的想法,完全不顾客观事实的。如宋和尚参寥子有《咏荷花》诗:“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有人指出:“杭州到五月荷花尚未盛开,要六月才盛开,不应说无数满汀洲。”给参寥子辩护者却说:“但取句美,‘六月临平山下路’,便不是好诗了。”③

(5)也有原来并不错的诗句,被后人改错的。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④这是很合乎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情况的。和王之涣同时而齐名的诗人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是把玉门关和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的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五言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在唐朝开元时代的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情形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到春天几乎每天到日中要刮风起黄沙,直冲云霄的。但后来不知在何时,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便被改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如今,书店流行的唐诗选本,统沿用改过的句子。实际黄河和凉州及玉门关谈不上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改,便使这句诗与河西走廊的地理和物候两不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白香山集》卷五十三,“万有文库”本。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潮信”条。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④廖仲安《关于王之涣及其凉州词》,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12月31日。

从上面所讲,可以知道,我国古代物候知识最初是劳动人民从生产活动中得来,爱好大自然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学者,再把这种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引入诗歌文章。我国文化遗产异常丰富,若把前人的诗歌、游记、日记中物候材料整理出来,不仅可以“发潜德之幽光”,也可以大大增益世界物候学材料的宝库。

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却没有谈到古今差异。因为霍普金斯是美国人。美国的建国历史到如今仅200余年(美国1776年才独立),所以美国的气候记录还谈不到古今差别。但是,我国古代学者,如宋朝的陆游、元朝的金履祥、清初的刘献廷却统疑心古今物候是颇有不同的。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气象学》一章中,也已指出气候、物候可以古今不同。同时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期,在奥国气象学家汉(J.Hann)的权威学说下,逐渐形成一种成见,以为历史时期的气候是很稳定的,是根本没有变动的。一个地方只要积累了30至35年的记录,其平均数便可算作该地方的标准,适用于任何历史时代,而且也适用于将来。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世界气候资料的大量积累,已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世纪初期,这种错误的气候学观念,也影响到物候学上。英国若干物候学家之所以组织全国物候网,就是企图求得一个全国各地区的永久性的物候指标,可以应用于过去和将来,如我国《逸周书》所说的,年年是“惊蛰之日桃始华……”实际不是那么简单,我国历史书上充满了物候古今差异的证据。

但从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可以获得永久性的物候指标呢?我们先从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来考验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谈过,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代连续记录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达190年之久,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上得到详细的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7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的结论:

(1)物候是有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

(2)7种乔木抽青的迟早与年初各月(1—5月)的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温度高则抽青也早。

(3)物候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1848年至1909年间,黑子数多的年份为物候特早年。但从1917年起,黑子数多的年份反而为物候特迟年。

我们把近24年来北京的春季物候记录与此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北京物候也有周期性起伏。物候时季最迟是在1956年至1957年和1969年,而1957年与1969年正为日中黑子最多年。好像太阳黑子最多年也是物候最迟年。但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物候和太阳黑子关系是不稳定的,其原因所在至今尚未研究清楚。

从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也可将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和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平均,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始花的日期互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l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马加莱把18世纪中叶(1751—1785)35年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91—1925)35年的物候记录相比,也得出结论说,很明显,后一期的春天,要比前一期早得多。①

世界最长的物候记录,即日本的樱花开花记录,虽是单项记录,而且有些世纪,100年当中只有几次记录,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各世纪樱花开花日期是很不稳定的,9世纪比12世纪平均要早13天之多。上文谈到白居易(772—846)、张籍(768—8307)、苏辙(1039—1112)、陆游(1125—1210)诗文中涉及蜀中荔枝的时候,推论到古今物候不同,推想唐时四川气候可能比南、北宋为温和。从日本京都樱花开花记录看来,11、12世纪樱花花期平均要比9世纪迟一星期到两星期,可知日本京都在唐时也较南、北宋时为温暖,又足为古今物候和气候不同的证据。又在日本京都樱花开放的1100多年的记录中,最早开花期出现于1246年的3月22日,而最迟开花期出现于1184年的5月15日,两者相差几乎达四个节气,即最早在春分,而最迟在立夏以后。

物候不但南北不同,东西不同,高下不同,而且古今不同。即不但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事实不像霍普金斯定律那样简单。为了预告农时,必须就地观测研究,做出本地区的物候历。我国各地的播种季节和收获时期,是经过劳动人民几百年以至1000年以上与自然斗争才摸索到的,也就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和物候确定下来的,如要有所变更,必须经过精密的调查、实验和全面的考虑。若贸然行事,便会遭受损失。

细说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1.以:?

(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

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极:?

(1)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5.或:

(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6.空:

(1)天空。浊浪排空。

(2)消散。长烟一空。?

7.通:

(1)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

8.和:

(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9.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整个。?在洞庭一湖。

10.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一义多词:

喜、乐:表喜悦、乐趣。?

斯、是:表这。

予、吾:表我的意思。

居、处:表在某个位置。

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

4.横无际涯。古义:广远。今义: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8.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9.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14.越明年。古义:及,到。今义:越过。?

15.宠辱偕忘。古义:荣耀。今义:恩宠。?

16.沙鸥翔集。古义:群鸟停息在树上。今义: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义:在朝廷做官。今义:前进。

18.退亦忧。古义:不在朝廷做官。今义:后退。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中的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范仲淹

大自然的文字还有那些?

“细说” 的古今异义是什么?

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地述说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的细说的古义和今义

古意(句子愿意)是:听信了奸细小人的谗言。

现在普遍的意思是:仔细地、详细地具体地说。

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古今意义

没有得到封为诸侯的赏赐,却去听小人直言

古今异义词

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

古今异义。 ...

①崤山以东/山东省的称谓②交往/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各处从容地走③儿女亲家/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④意外的变故/程度副词,十分,极⑤黄河以北/河北省的称谓⑥黄河以南/河南省的称谓⑦小人的谗言/详细地说明

对的古今异义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抚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

灭绝师太俗家姓什么

殷素素问道:“那方评是峨嵋派的么?”俞莲舟道:“不是。灭绝师太俗家姓方,那方老英雄是灭绝师太的亲哥哥。”

古代季节怎么划分的?

一丶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超多的!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雨〔*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铁砧(zhē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那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这样,等你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农艺师,你看大自然的书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参考资料:

无!!!! 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超多的!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高一语文课文《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古代是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季节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扩展资料

定气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采用定气法,定气按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

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即以黄道升交点春分点为起点0度(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一般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农历实际年长为12个朔望月(平年)或13个朔望月(闰年),与多年平均年长回归年并不一致,故二十四节气无法与农历日期相对应,但与同属太阳历性质的公历日期基本对应(二者周期同为回归年)。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好客的意思好客的意思是什么

  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一、导入

 六百三十年前的元代,济南名士张养浩来到潼关,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心中伤感无限,于是一声长叹便化作千古名曲《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时,千年古都咸阳早已荆棘遍地,蔓草丛生,已经一千一百年不复见三百里阿房宫了。

 遥想当年,始皇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大业已成,意气风发。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朗读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见书)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和七言绝句。大家熟悉的有:

 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梳理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 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 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 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 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 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 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逸的生活。

 (4) 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 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 读第二小节

 8. 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 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 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 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 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师说》中的古今异义有哪些?

好客的词语解释是:好客hàokè。(1)社交上或商业上热诚、大方地接待和款待客人或陌生人。

好客的词语解释是:好客hàokè。(1)社交上或商业上热诚、大方地接待和款待客人或陌生人。注音是:ㄏㄠ_ㄎㄜ_。词性是:形容词。拼音是:hàokè。结构是:好(左右结构)客(上下结构)。

好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犹嘉宾。引唐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诗:“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前蜀韦庄《冬月长安感志》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元虞集《送吕教授还临川》诗:“黄金作_留好客,好客不留秋月白。”⒉喜好接纳和款待客人。引《史记·孟尝君列传》:“冯_闻孟尝君好客,__而见人。”唐杜甫《答郑十七郎一绝》:“把女惊小陆,好客见当时。”明冯梦龙《古今谭概·癖嗜·好客》:“沉孟渊性好客,每日设数筵酒食以待,若无客,则令人於溪上探望,惟恐不至。”华山《大戈壁之夜》:“大戈壁上的地质人员,也和大草原上的牧人一样,是好客的。”

二、国语词典

喜爱接纳款待客人。词语翻译英语hospitality,totreatguestswell,toenjoyhavingguests,hospitable,friendly德语Bewirtung(S)_,Gastfreundschaft(S)_,gastfreundlich(Adj)_法语hospitalier

三、网络解释

好客好客,汉语词汇。拼音:hàokè释义:1、嘉宾,2、喜好接纳和款待客人。

关于好客的近义词

贵宾贵客奔放款待

关于好客的诗词

《好客·好客连宵在醉乡》《津居杂述·好客真成癖》《上郑漕·穷经好客旧时声》

关于好客的诗句

多君客邸偏好客开尊酒好客更好老僧好事兼好客

关于好客的单词

hospitablehospitality

关于好客的成语

好心好意夜半客宾客如云客客气气郑庄好客

关于好客的词语

钓鳌客宾客如云夜半客逐客令借客报仇座上客

关于好客的造句

1、周宣这人一向好客,喜欢交朋友,虽然知道这个林黑山是冲他口琴来的,口琴他是肯定不会卖的,但何妨交个朋友,买卖不成仁义在嘛。

2、你们会记得他难心置信的好客,他使用稀奇古怪的试验性烹调手法,香蕉菜谱幸运地被他带进坟墓了。

3、春山如笑,碧水含情,就像好客的主人,拉往了游客的脚步,令他们一个个留连忘返。

4、虽然苔原气候恶劣并且生活艰难,楚克奇人非常好客和慷慨。

5、蒙古人民十分好客,每当有客人前来,他们就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叶进行款待。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好客的详细信息

《师说》中的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