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地球进入到小冰河时期,“人造太阳”是否能带来升温?

2.什么是小气候

3.举例说明如何形成地方小气候

4.人工降雨会对气候造成危害吗

5.人造雨是怎么造成的

人工气候室的原理_人造气候

人造板在露天条件下长期使用其物理力学性能变化的程度。

木材和人造板在露天条件下长期使用,由于光、水分及温度的作用,其性能逐渐发生变化。如阳光中紫外线导致木质素及其他化学成分缓慢断链或氧化,纤维间结合键变弱;大幅度的环境温度及湿度变化,导致膨胀及收缩。耐候性能的变化表现在使用过程中板的力学强度降低、表面剥落或变粗糙、收缩、膨胀、变形、握钉力减弱、钉头伸出板面等等。当木材特别是人造板用于室内建筑构件时,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虽然室内的气候变化不大,但日光对板的老化作用,某些高湿度场合,对人造板的性能影响也不能忽视。

胶种对人造板耐气候性能的影响

人造板的耐气候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使用的胶粘剂的种类。不同人造板品种的耐气候性能有显著的差异,涂料对人造板耐气候性能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些因素只占次要地位,所以判别人造板是否属于耐气候等级的主要依据是所用的胶种。现今世界上在各种人造板中使用的胶种主要是脲醛树脂胶、酚醛树脂胶、三聚氰胺树脂胶。脲醛树脂胶属于不耐气候的胶种。制成的板材适用于湿度变化不大环境中的门、不受力的内墙、地板、家具等处。酚醛树脂胶属于耐气候的胶种,用以制成的板材可用于室外制品及室内外的受力构件,如梁、柱、承重墙、外墙板、屋面板、包装箱等。三聚氰胺属于耐湿但不耐气候的胶种,以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或单独使用三聚氰胺胶所制成的板材可用于厨房或空气湿度大的场合。图示是分别用脲醛(UF)、三聚氰胺改性脲醛(UMF)、酚醛(PF)3种合成树脂胶粘剂所制成的刨花板放置在露天,与地平线成45°角朝南放置0.6、1、2年时所测得的3项力学性能。该图表明了脲醛胶刨花板在露天放置2年后,其强度性能大幅度下降,而酚醛胶有高度的耐气候能力,三聚氰胺改性脲醛胶居中。

图1人造板耐气候性能检验法

使用露天自然老化方法检验人造板耐气候性能所需时间很长,难以用于产品的质量检验,更无法用于生产中产品质量控制。因此,需要有模拟的短期老化试验法。各种加速老化试验法均用剧烈的环境条件,以冷热交替、干湿交换、干热与冷湿交替等方法处理试件,然后再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能。不少国家制定了标准。美国ASTMD—1037所规定的加速老化检验适用于刨花板及纤维板。其方法是试件按6个步骤处理:①49±2℃水中浸泡1小时;②蒸汽及水气以93±3℃温度喷洒3小时;③在-12±3℃下放置20小时;④99±2℃下干燥3小时;⑤在-12±3℃下放置20小时;⑥99±2℃下干燥18小时。再按以上6个步骤处理法重复进行6个周期处理,再在20±3℃及湿度65±1%条件下至少放置48小时。然后测定其静曲强度、侧向握钉力、吸水率、钉头伸出量。美国测定胶合板加速老化则按APAD—5、APAD—6、APAP—1等标准规定进行。它们都是经过剧烈的条件处理后,分别检测其强度保留率、分层情况、抗剪强度以及尺寸稳定性等。

联邦德国检验刨花板与此有关联的性能(DIN68763)最为简单,只在水中煮沸2小时后测定其平面抗拉强度,应≥0.15兆帕。此法只是考验一下胶料耐水性,作为工厂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

图2人造板各板种的耐气候性能虽然人造板的耐气候性能主要取决于胶种,但各板种由于组成板子的木质纤维单元材料不同,板的结构与用胶量不同,对板的耐气候性能也有影响。一般认为各种板材耐气候性能由高至低的顺序为:①锯材;②胶合板;③大片刨花板及硬质纤维板;④华夫刨花板。图2为各板种经过煮沸—干燥交替处理一直到80个周期时的静曲强度保留率。图中所有人造板品种均以酚醛树脂胶作胶粘剂。若干年来实际应用已证明,即使华夫刨花板在露天使用时也具有足够的耐气候性能。

表面涂刷及胶粘剂中的添加剂对人造板耐气候性能的作用

如使用脲醛树脂作为人造板的胶粘剂,除了少数几种特殊涂料之外,多数涂料不能有效地保护人造板在露天气候下所发生的老化作用。对于使用酚醛胶的人造板,涂料对保护表面有良好作用。板内加入防水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其耐气候性能。

若地球进入到小冰河时期,“人造太阳”是否能带来升温?

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就开始影响气候。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影响气候的规模和深度也不断发展。

在人类历史初期,人类还完全是气候的奴隶,人类活动完全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中。大约在进入石器时代之前,人类还处在自生自灭状态。进入石器时代以后,人类掌握了火,才开始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这个痛苦的过程,至少经历了100多万年。

以后,人类开始对周围的气候实行局部地有限地改造,衣着和房屋就是一个标志。往后,人们在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中,也开始局部地改变着气候。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但能在各种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措施,取得人类适应的气候;而且能够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部范围内改造气候。人工控制天气也在发展着。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增长,人类主动规划环境、改造气候,把气候环境引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已构成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历史事实来看,人类有对气候有目的地主动积极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极被动地使气候恶化的方面。

运用衣着、房屋改造气候,是人类为了适应气候条件,而建立适合自己生存与生活环境的一种技术行为。共同的特点是:在大气候的背景条件下,建立起一种适合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人工小气候环境,从而达到保温、御寒、防风的目的。不同点在于衣着是包装人体的气候壳,能够随着人体移动;能够随着天气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的厚度和层次;能够随着经济水平的差异使用不同的衣着材料,从而控制并调节小气候。房屋则不能移动:不能随意增减厚度和层次;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门窗局部调节,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和形式的设计,平面布局的安排,都是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一种优化选择。

改变地球表面形态,如植树造林、灌溉农田、干化沼泽、建造水库,也能够改变局部气候环境。植树造林可以挡风挡沙,保持土壤水分,改变空气湿度和温度。建造水库和进行灌溉虽然并不是直接为了改造气候,但是却起到减小气温年、日较差,提高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增加湿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人类取得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时,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因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据估计,50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

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还表现在工业污染物的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是工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表现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利昂气体以及六氟化硫和硫化物气溶胶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它们可能引起急剧的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进而使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灾害层出不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碳化物气体能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的破坏;同时,氯氟碳化物类物质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从而使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有时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直接和不容质疑的影响,例如:灌溉就会改变当地的湿度,有时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现代科学研究倾向于认为在最近几十年内,人类的活动致使全球气温迅速上升。因此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对气候影响的活动并设法消除已经造成的恶果。

其中人类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因为燃烧化石燃料,制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飘尘,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范围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迁的因素。

地球气候史中多次暖期发生时,温室气体含量也较高。在未受到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规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造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否已经或即将破坏大自然的韵律,留给后代子孙一个毁灭的未来。

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持续升高(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高出0.9~3.5℃。其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约占70%,其他温室气体约占30%。由于海洋热容量大,比较不容易增温,陆地的气温上升幅度将大于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上升幅度最大,因为北半球陆地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气温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据推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原本降水量就比较大的地区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亚与东南亚。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海水温度也上升,体积膨胀加上极区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渐上升,在2100年时将比1990年高出38~56厘米。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体积膨胀,格陵兰及南极洲冰川溶化的影响较小。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我国的所有海滨地带,都在遭受灾害的范围内,主要受灾地区可能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后怎么办呢?已经引起各国和人民的关注。

什么是小气候

我们能够生活在地球之上,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环境中的温度,空气和水,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三者就拿温度来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生物的繁衍都会受到阻碍,而在地球之上就存在过这些时期,那么当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人造太阳?是否能够带来升温?成效十分渺茫,人造太阳笼络的城区最多不过几个省市,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持续发光,要知道是有限的。

很多国家都在传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也就是地球将慢慢降温,太阳内部的能量因子活跃度降低,导致传播的能量逐渐减少,但科学家也说过,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久,最多不过20多年,相对于大冰河时期而言,小冰河时期对我们还算友善,但和现在的一切比较来说都是不好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够造出人造太阳,但要做到的是人造太阳带来的光能,并不能满足全世界几十亿人口,而且这一切都是以消耗地球为前提的,地球是有限的,而产物发光也是有限的,所以想要持久很难保障。?

如果太阳真的不持续发光,只要时间持续够久,地球生物将可能永远消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对于我们而言,地球存在的食物可以让我们活很久,但当危险到来之后,一切都会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到时候不仅食物难寻,生存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很可能我们就此生活在黑暗之中,以后再也见不到光芒,不仅黑暗温度还会降低,想想都是可怕的。?

太阳对于我们而言,不只有照明和带来温暖的作用,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这些虽然是间接的,但在生物存在了几亿年里,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存在生物进化论,也不可能有生物的存在。

举例说明如何形成地方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人工降雨会对气候造成危害吗

城市小气候

城市下垫面是一个人造的下垫面,其特点是人为的建筑面积占绝对优势,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出大量废气和热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城市出现了与郊区显然不同的局地气候,称为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城市热岛”现象。“城市热岛”即城市内部气温比郊区高。城郊气温差称为热岛强度。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大量人为热排放造成的。

城市人为热源包括燃烧燃料释放的热量、人体散发的热量、交通运输排放、居民炉灶等,在一些高纬度城市,如莫斯科等,平均人为热的排放大于太阳净辐射;中纬度城市如蒙特利尔、曼哈顿等,因人均耗能量大,人为热排放亦大于净辐射,特别是蒙特利尔,冬季因空调取暖耗能特别大,其人为热竟相当于太阳净辐射的11倍以上。低纬度城市,其人为热排放与太阳净辐射相比就微乎其微了。除人为热排放外,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城市不透水的人为建筑覆盖率大、植物少,消耗于蒸发的热量减少;市区风速减弱,减弱了热量的水平输送;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多,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常大于郊区,夜间冷却降温比郊区缓慢。

除城市热岛现象外,城市气候中还有“干岛”,“雨岛”等现象。城市空气的水汽压比郊区水汽压平均低0.3~0.7hPa,相对湿度低4%~6%。由于城市上空存在大量凝结核,加上热岛效应以及城市粗糙表面的阻碍作用,气流作上升运动。因此,城市上空的云量和降水均比郊区多。

一般来说,城市愈大,人口密度越大,城市气候特征愈明显。

人造雨是怎么造成的

不会造成危害

1.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通常的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

2.碘化银能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并增大;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有利扰动并产生对流。而云中的扰动及对流的产生,将更加有利于水汽的碰并增大,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

3.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碘化银由炮弹输送到高空,就会扩散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

4.炮弹弹片在高空爆炸后会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两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区域都是在此之前实验和测算好了的无人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扩展资料:

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其方法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人工降雨原理:

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等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人工增雨分为暧云增雨与冷云增雨。要使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或增雨,要在云中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促使大云滴生成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若要冷云(温度低于0℃的云)降水,就要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从而产生大量冰晶,使冷云上部的冰晶密度增大,促成或增加降水。?

百度百科--人工降雨

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等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分为暖云增雨与冷云增雨。要使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或增雨,要在云中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促使大云滴生成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若要冷云(温度低于0℃的云)降水,就要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从而产生大量冰晶,使冷云上部的冰晶密度增大,促成或增加降水。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直接相关的相态变化有蒸发、升华、凝华、凝结、冻结,涉及碰并的有布朗运动、湍流运动、热泳、电泳等。

人工降雨会对气候造成危害吗?

不会造成危害。

1、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通常的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

2、碘化银能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并增大;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有利扰动并产生对流。而云中的扰动及对流的产生,将更加有利于水汽的碰并增大,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

3、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碘化银由炮弹输送到高空,就会扩散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

4、炮弹弹片在高空爆炸后会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两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区域都是在此之前实验和测算好了的无人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