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拉克的气候是怎样的

2.亚热带气候类型的特征

3.温带气候的类型有哪些?

4.西亚地区气候干热的原因

5.亚热带的气候

亚热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_亚热带干旱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植物是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一般常绿阔叶林的树木具有樟科植物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叶面通常会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所以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有樟树、茶树、柑橘树等植物。

亚热带季风气候也经常有寒潮、台风、梅雨、伏旱等气象灾害。

寒潮:据统计近年,每年都会有3~4次的寒潮过境。寒潮所带来的剧烈降温会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灾害,尤其是秋末春初的寒潮影响最大。因为秋末还有未收获的水稻、棉花、甘薯等作物,而初春的三麦、油菜及各类农作物幼苗都在生长发育期,寒潮的到来会给它们的生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台风:台风一般出现在8、9月份,平均每年出现2~3次,它的发生主要是受西太平洋热带洋面的强热带气旋影响,中心附近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强烈台风过境带来的狂风暴雨不仅会使未成熟的农作物受到灾难性的危害,而且对树木和房屋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梅雨:梅雨多出现于夏初,由于此时的冷暖气流实力相当,所以锋面的移动速度极为缓慢,经常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徘徊不动,所以这些阴雨连绵的天气就造成了所谓梅雨季节。各地梅雨时间不同,大约持续20天左右,年均梅雨量为220毫米。梅雨量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梅雨期云量多、日照少、时阴时雨;如梅雨适时适量,就会非常适合秧苗栽插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正所谓“淡云微雨养苗天”,但是一旦梅雨季节过长或者过短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梅雨季节过长就可能造成特大的洪灾,如果梅雨季节过短就可能造成旱灾。

伏旱:伏旱是在因为受控于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而出现的高温晴朗天气,虽然此时也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但是依然缺少成云致雨的条件,而且是一年里最热的时间,人们称这一时间为“三伏天”,但是长时期的干旱也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伊拉克的气候是怎样的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三种。

亚热带气候类型有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三种。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夏季气温较高,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亚热带气候类型的特征

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伊拉克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气温为0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风,冬季凉爽、多雨,空气潮湿,夏季炎热干燥。首都巴格达市夏季七、八月温度45摄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温度为4摄氏度。每年六至九月为最干燥的季节,月平均降雨量为1毫米。最湿润的季节在三月,平均降雨量为28毫米。

扩展资料: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气候:

为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的塔尔沙漠,都分布有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因为这里广大面积的陆地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面存在着山间高原和盆地,也有助于荒漠气候的形成和发育。

这里(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如巴格达夏季气温可达49℃,冬季最低气温为-8℃。卡拉奇夏季和冬季分别为48℃和4℃。塔尔沙漠以东,因季风作用,亚热带干旱气候的分布逐渐中断。

百度百科-伊拉克

温带气候的类型有哪些?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

2,初夏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

3,盛夏干旱或强劲台风,暴雨

4,初秋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5,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

6,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

7,冬季晴冷少雨、空气干燥。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最大的时期。

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夏季均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西亚地区气候干热的原因

温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很显著。尤其是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大陆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类型更多。

(1)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2)亚热带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季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3)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2/3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4)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5)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36°~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6)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出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7)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沙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8)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俄罗斯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俄罗斯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亚热带的气候

1、该地位于北纬30度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

2、该地受东北信风控制,风从干燥的内陆出来,加剧了干旱。

西亚和北非气候炎热干燥的主要原因是西亚和北非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全年降水稀少,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热带草原南北两侧,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大洋洲的东北西澳沙漠,北美的加利福尼亚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扩展资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滁州气象-西亚和北非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

亚热带季风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亚热带湿润

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一)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或称照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的植被。它在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但以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

(二)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主要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组成,种类相当丰富。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叶子所特有的特征,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单叶(占80%以上),革质叶占多数,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

(三)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亚洲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在中国有着最广泛的分布。这一地区由于跨度大,气候条件南北差异明显,故在整个常绿阔叶林的范围里又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类型。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是最典型的类型。 竹林(Bamboo forest)是由竹类值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它由某些乔木状的竹类组成,或由某些矮小灌丛状的竹类组成矮竹林。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野生的竹子常常与阔叶树种混生,形成混交林,或散生于林下,构成森林的下木。

竹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型。它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之分。地下茎有越冬芽,相当于一般树木的树干。地上茎(即竹杆)相当于一般树木的分枝。一片竹林的许多竹杆并不都是独立的植株,其中不少是同一植株的“分枝”,共同着生在相互联系的地下茎上。因此它和一般的森林和灌丛不同,而划为独立的一个植被型。

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约62属, 1000种以上。亚洲竹类有37属,700余种,其中特有属27属。美洲约260种,非洲和大洋洲合计不及百种,欧洲仅引种少数栽培竹类。亚洲的竹类不但种类丰富,而且特有属之多,比率之大,反映了亚洲可能是竹类植物发生和分布的中心。 (一)常绿硬叶林的环境

常绿硬叶林(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所谓地中海气候,概括地说是冬季温和湿润和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出现的地区,除地中海沿岸外,主要在各大陆的西部,即加利福尼亚沿岸及其一部分内陆地区、智利中部、非洲的西南角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

常绿硬叶林或常绿硬叶灌丛的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却具有近似的适应方式,木本植物以长达5—10m的深根系吸取潜藏的地下水,是减缓水分平衡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夏季长期的干旱高温常迫使叶气孔在中午关闭。故加强表皮和外侧角质层等保护装置、减小叶面积(避免过热)及最终以发展小而厚的常绿叶成为该植被型的最佳适应选择。硬叶指数(即单位叶面积的干重,单位取g/dm3)通常为1.5—2.5。叶片无光泽呈深灰绿色,排列形式与光线来向成锐角。常绿硬叶则是充分利用全年有利的温度和光能,减少对光合产物消费的适应特征。

(三)常绿硬叶林的分布和地区性特征

地中海地区硬叶植被在地中海地区占有很大的面积,并且研究得也最充分。除了利比亚和埃及沿岸外,这一植被在整个地中海都有分布。但是,地中海地区也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它的植被也遭到了强烈的破坏,开垦、放牧使得森林消失,土壤遭到侵蚀,使原来肥沃覆被森林的地区逐渐变成植被稀疏的石质荒漠。因此,经常能看到的不是天然的原生性植被,而是其退化的各个阶段,在某些地方则让位于灌丛。但无疑的是,这里原生的植被是由刺叶栎构成的常绿硬叶林。该区群落如遭退化,则成为灌丛状的马基群落(Maquis)。在希腊和克里特岛,广布着称为佛里干那(Phrygana)的灌丛,是由灌木栎(Q.coccifera)以及象刺叶染料木(Genesta acanthoc- lade)那种有棘刺的植物构成的群落。在西班牙,天然的常绿栎林大部分遭到破坏,其退化的灌丛称托米里亚群落(Tomillares),它是由一些芳香植物占优势所组成的矮生灌丛,植物常被有茸毛。主要代表是百里香,以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及薰衣草属(如Lavandula latifolia)。在地中海山区的阴坡和平原,因水分条件改善,常绿硬叶种类被常绿阔叶或落叶阔叶乔木代替,前者如月桂、后者如柔毛栎(Quercus pubescens)、悬铃木(Platanus oreintalis)等,已经不属硬叶型植物。 (一)荒漠的环境特点

荒漠(Desert)植被在地球上占有相当广大的面积,总面积约为4900万km2。梅格斯(Meigs)将世界荒漠划分为五个大区并根据气候指数值,细分为半干旱一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两类。瓦尔特(Walter,H.)在他的世界植被类型图中,将荒漠按地理纬度划分为两类:以南北纬度30°—35°为界线,在0—30°范围内的荒漠,被称为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和半荒漠;在30°以外的则称为冬季寒冷的荒漠和半荒漠(本书把荒漠列入了亚热带植被类型,实际上是涉及全球的荒漠)。瓦尔特根据降水的季节和数量,划分6个类型。

总之,荒漠分布地区的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过250—300mm。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

(二)荒漠植被特征

荒漠植被的生活型组成十分多样,不似其他类型以某一种优势生活型为特征。阿噶汉扬茨(Агаханячу,1986)从这个角度给出的荒漠定义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可以忍受长期干旱的强旱生植物,以及能躲避干旱的短生一类短生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陈昌笃(1987)则从气候-植被-土壤系统角度划分中国荒漠为三类;极旱荒漠,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植被覆盖度不到10%,常出现裸露地段,强旱生植物也极稀少;普通荒漠,年降水量50—100mm,植被覆盖度20—0%,强旱生荒漠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种类占优势,没有或很少有草原种类出现;半荒漠,年降水量3100—200mm,植被覆盖度50—40%,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显著,除强旱生荒漠植物外,尚有大量旱生草原草本植物参加,亦称为草原化荒漠。

(三)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

荒漠遍布各大陆,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不一致,加上区系成分差异,类型甚为多样。因受局部环境变化迅速的影响,各类群落常呈复合体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