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在哪个校区

2.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

4.自然科学:关于天气与环境的问题

5.环境专业考研方向

6.厦大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哪个专业更好

7.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很多学生到英国留学都爱申请金融管理类专业,但由于近年来选择这个专业的人越来越多,难免将来回国之后?海归?变?海待?。所以,留学e网我就为大家介绍推荐新兴但又具备竞争力的专业环境与气候变化专业,都有那些英国大学开设这个课程呢?接下来为大家推荐的是利兹大学。 环境与气候变化专业描述:环境和气候变化旨在对自然和耕作土壤发生过程对当代环境所作出的贡献和改变环境所带来的威胁进行的研究。重建当前环境变化,当代监控方法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是目前本专业所强调的重点,它同时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成分,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和实验室专门的技能培训。学生需要一学年的时间来获得硕士学位,毕业时需要准备提交一篇基于个人研究项目或实习的论文。  环境与气候变化专业的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广阔,可在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监测站,环境实验室从事与气候环境有关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与防控等方面的工作。  关于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英国利兹大学成立于1904年,但是学校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的利兹医学学校(1931年)和约克郡理学院(1874年)。学校位于英国利兹市。从 学校到市中心步行仅需9分钟,乘火车2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伦敦,距离曼彻斯特也只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学,利兹大学是目前英国规模最大的 大学之一,也是最受英国本土学生欢迎的大学,同时也是全英最好的10所研究性大学之一。 利兹大学的环境系开设了相当多的研究生课程,你可以根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对口专业。今年新增的专业是MSc Sustainability(Climate Change),综合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制定政策等知识,学生们将广泛了解当前就气候变化产生的辩论议题,研究利用各种政策加强环保的效果。  利兹大学环境与气候硕士专业:MSc Sustainability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MSc Sustainability (Climate Change) MSc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MSc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MSc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Consultancy and Project Management) MSc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Politics & Policy) MSc Sustainability (Transport)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在哪个校区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核心期刊吗_气候与环境科学

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取代其他生态系统并稳定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

1、气候是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长和发展。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植被生长迅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较高,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演替。而在干燥寒冷的气候下,植被生长缓慢,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较低,演替的速度也会变慢。

2、土壤也是影响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长和发展。在肥沃的土壤上,植被生长旺盛,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较高,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演替。而在贫瘠的土壤上,植被生长受到限制,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较低,演替的速度也会变慢。

3、光照也是影响演替的因素之一。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长良好,而有些植物则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下生长。因此,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一些植物可以取代其他植物,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演替。

演替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1、环境影响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数量,从而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例如,气候变化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2、环境影响还可以决定演替的起始条件和最终结果。在生态演替的起始阶段,环境条件的影响非常重要。例如,气候和土壤条件可以影响植物的萌发和生长,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初始状态。而在演替的最终阶段,环境影响也可以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气候条件和物种组成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环境影响还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在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促进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例如,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一些植物会进化出特殊的结构或适应性来应对水分短缺的问题,从而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这所大学的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在番禺校区。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4月,在番禺校区,现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二级硕士点,与环境专业学位点。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如下:

1、部门: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环保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机构工作,负责环境保护、管理、城市规划等工作。

2、科研机构:在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各大高校等,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科研工作,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地理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3、企业:许多企业也需要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如石油公司、矿产公司、环保公司等。这些企业需要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工作。

4、教育机构: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在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担任教师,培养下一代的地理与环境科学人才。

5、媒体与传播: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在媒体和传播行业工作,如新闻记者、编辑、摄影师等,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关于地理与环境的信息。

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考研方向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如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测、实验和模拟等。考研方向包括自然地理学原理、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等。

2、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空间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考研方向包括人文地理学原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3、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数字地图等。考研方向包括遥感原理与应用、空间信息系统、数字地图制图等。

4、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是培养具备地理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专业,主要关注地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地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课程设计、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编写等。考研方向包括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材研究与编写等。

自然科学:关于天气与环境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远没遏制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而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而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任务。

生态环境法是环境法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强调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局保护,保持生态(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达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和兴起源自人们对生态学的认识之发展,生态学“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二战后国际生态科学蓬勃发展,至6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理的生态学科),它的出现使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改观,生态系统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是人类认识自然生态的系统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对该学科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满足了社会在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下,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该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在时代的蕴育下,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出现充实了现代环境法的内容,“现代环境法是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对生态系统全过程的整体保护,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并重。这些都是传统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所不能企及的。”

生态环境保护法之所以必须得以提出和构建,盖系本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破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尽管科学和技术在过去的100年里获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却正是20世纪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导致生态衰败的祸首,实际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态的衰败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究其原因,唯“技术只重视处理分离部分的方法,即分解论方法,生态系统恰恰与技术不同,生态系统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划分成可随意处置的几个部分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个整体,在于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处理方式之不同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正确处理方法,使生态环境保破坏愈演愈烈,而生态环境保护法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及内容,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称谓上,生态环境法与环境法并不对立,所谓生态环境法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因而生态环境法亦可简称为环境法。”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法最大化的解释,也即实际上为环境法,这个概念实际上跟俄罗斯法学界对“生态法”的界定相类似.

本文此处所指生态环境保护法系指调整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以及特殊自然环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态学密切相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法里必然要体现和遵守相关的生态规律,如物物相关规律、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规律、多样稳定规律、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等等。它通常是在各个自然法规范和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综合性法律部门,有时往往要通过土地法、水法、森林法、矿产法等自然法部门来实现,这些法律部门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成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为生态环境法的重要内容,但生态环境法与自然法仍各不失其独立性,二者有质的区别。

生态环境建设要求防止土地的被破坏(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多基于此)、水土得以保持,防治沙化、水污染的防治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在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的承受能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确保有限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要坚决杜绝掠夺性、破坏性经济营,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防止开发正在造成的生态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以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我国环境法学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院在2000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印发了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取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结合前述我国学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法组成。

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宗旨。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合作战略,促进自然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原则等。

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明确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院各有关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管工作;、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考核和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地方各级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省级及地(市)级的生态功能区,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取的保护措施,各级及有关部门加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和监督。

对重点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森林、草原开发利用、生物物种开发利用、海洋和渔业开发利用、旅游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开展公共绿化和家庭绿化,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科技经费的投入,推动生态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生态破坏的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处罚制度。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

生态环境保护法的部门法包括:国土防治法、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自然遗迹保护法、人文遗迹保护法和国家公园保护法、风景名胜区保护法、防洪减灾法,与自然相关的有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另外还有全局性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等。

环境专业考研方向

1.工艺对有温度要求的生产,增加能耗; 气候不好影响现场教学; 气候不好影响渔业、牧业; 气候不好影响生活,间接影响商业; 气候不好影响军事行动,很多战役因此而发生胜败逆转。 2.用城郊对比法研究了近六、七十年来兰州城市发展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通过六、七十年来的气象记录、近年来的环境监测记录及实时遥感图象定量的研究工业发展以来兰州城市气候环境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兰州的大气、光热,湿度、降水、风场等气候环境趋于恶化,工业化及城市发展造成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已经危及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结合气候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了改善气候环境的具体办法。 3.下雪的时候,地面温度较高,有时候雪落地就化,为什么?地面温度高啊!地表温度就高,人必然觉得不冷,可是雪下多了,地面温度就低了,其实,高空温度降得最大,在融雪的时候,雪升华或者化成水蒸发,吸走地面的热量,所以,地表温度是很低的,我用了1个小时,找了许多网站,后来找到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关于2001年中国气温日报表,资料绝对有保证,仔细看看会看明白的~

厦大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哪个专业更好

环境专业考研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环境科学与工程、水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生态学与环境保护。

1、环境科学与工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方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多个领域。在这个方向可以深入学习环境管理、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等内容。

2、大气环境科学与工程:专注于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该方向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传输、大气化学、气候模拟与预测等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和解决大气环境问题。

3、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注于水污染与水管理的研究。在这个方向可以深入学习水质评估与治理、水利用与保护、水环境模型等内容,为水环境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4、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专注于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研究。在这个方向可以学习土壤污染评价与治理、地下水修复技术、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等内容,为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5、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关注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该方向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风险评估与管理、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等内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环境专业的就业前景

1、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监测公司、环境评估机构等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他们负责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

2、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参与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包括土地使用规划、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和监督等。他们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施。

3、环境工程与治理: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环境工程与治理领域的工作,如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他们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

4、生态保护与自然管理: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参与国家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生态修复等工作。他们致力于保护和管理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5、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管理: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管理领域的工作,包括研究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参与低碳项目等。他们致力于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减少环境影响。

6、环境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进入研究和教育领域,从事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们可以在高校、研究机构或环保组织担任教师、研究员或顾问等职位。

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厦大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哪个专业更好

厦大多好的学校啊,不看专业单看学校名字就足够高大上了。

不过环境和生态类的专业就业肯定是不太容易,只能说厦大的这个专业会比普通学校的好一些,但是跟本校其他专业比肯定是不太好的。

尤其是生态学,基本上不要想着找到多如意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单位会招这个专业,学了生态学就准备好一路读到博士吧,加油!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哪个更好就业

环境科学吧,生态学的就业方向太窄了除了考公务员一类的或者考事业单位、研究所就几乎没有对口的了,竞争很激烈,当然你若不找对口工作,这两个专业区别就不大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哪个更好就业就业

相对来说,环境科学比较好点,环境科学学习的范围远远大于生态学,不过现在生态学似乎很热,什么东西都往生态上靠,然而生态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是相当有限的,而且真正的应用恐怕需要读完博士后才能有所作为。环境科学,虽然学习的内容比较宽泛而且学习的知识很浅,但综合优势还是大于生态学的

1.环境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密不可分,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人进入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之外,大多数人进入各级环境理论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担当研究或咨询人员。而且在大气、海洋、交通、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等领域均有广泛分布,在对污染治理、环境规划、人口问题等重大课题上发挥骨干作用。

2.生态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因此就业前景非常好。本专业的毕业生可担任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单位及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各级技术推广单位的技术管理和推广工作,各层次的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络?, 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络与区别

区别:环境科学主要侧重于环境类因素,如水,空气,气候等;生态学主要侧重于生物类因素,如种群,物种,群落等.

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各种生物都生活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因而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其结构习惯无不是来自于环境使然.

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哪个专业好

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专业,不过我个人觉得环境科学一般为理科或者工科,环境科学为理科或者农科。

而且环境科学很多学校没有的,比环境科学专业要窄,就业可能也要窄些,请慎重!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考研用什么初试复习参考书?

可以去厦大的考研网站上看

环境科学与生态那个专业现在比较好一点呢?

差不多吧,都是理论性学科,但是生态更理论一些,环境多少偏实际应用一些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哪个专业好

生态是兰大的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具体谁更好,我也说不上,感觉差不多

人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然而很少人去思考过它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我们和后代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影响。最近,《科学》杂志连续4期以「地球的状况」 (State of the Planet)为题发表了多篇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自然》杂志也在12月4日有数篇这类文章,指出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在 12月5日《科学》杂志上一篇题为「全球空气质量及污染」(Global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的文章中,日本科学家Hajime Akimoto研究了环境污染及现代交通工具对大气、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比如,气溶胶(Aerosols) 以及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是一些已知的污染因素。而且,亚洲地区的污染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文章作者指出,很显然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球各国的努力。

发表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上题为「当代全球的气候变化」(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报导了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指出,当代社会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的行为引起的。具体来讲,石油及矿业的开,能源的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使用,都会改变大气的成分。

报导中说,尽管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比如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有多快。这些未知因素使得科学家们尚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后果到底有严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还在加剧,这也意味著我们正在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

一、前言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成为影响环境变迁的因素之一。人类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当人口稀少、科技不发达,人类焚烧森林扩张耕地,对大自然的影响是区域性而且缓慢的。随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断突飞猛进,人类的影响不断加速而且扩大影响范围,以时日演化成森林缩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样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地制造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於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而且藉由大气的运动,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学家也因此惊觉到气候不只变幻莫测,更可能因人类的过度发展而发生更剧烈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不寻常的天气与气候现象频频发生频率,使得气候变迁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议题。

本文从科学的角度,讨论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产生的气候变迁,预测气候变迁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及我们应取的态度。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一自然现象,自开天以来,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在辐射平衡状态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 -18° 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气温15° C低了许多。大气的存在使地表气温上升了约33° C,温室效应是造成此一温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气中的许多气体几乎不吸收可见光,但专门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辐射。这些气体,允许约50%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为地表吸收,但却拦截几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气辐射出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且再将之放射出来,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温度升高。大气放射出的辐射不但暖化地表温度,而且在夜晚继续放射,使地表不致於因缺乏太阳辐射而变得太冷。这些气体的影响类似农业用温室的暖化作用,因此称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影响则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不只发生在地球, 金星及火星的主要大气成份为二氧化碳。金星大气的温室效应高达523° C,火星大气太单薄,温室效应只有10° C。

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创造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但是,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过高,将拦截过多的地球辐射使得地表气温逐渐上升。自从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fossil fuel,如煤、石油 ),制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之排放至大气之中。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一千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维持在约280ppmv( 亦即,一百万单位体积气体中含有280单位体积的二氧化碳,图1)。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1950年代之后,增加速率更快,到1995年浓度已达358ppmv。

从18世纪后叶至1990年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这些增加量主要是来自燃烧化石燃料、水泥制造及土地利用。煤及石油中的炭在燃烧过程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石灰岩被制成水泥的过程中也产生二氧化碳;土地的开发利用不但减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的量,也加速残枝败叶的腐坏而产生二氧化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煤大多是泥炭纪(三亿多年前)的树木因某种原因被掩埋在地层之中,逐渐形成的化石。三亿多年前植物吸收太阳辐射所遗留下来的能量,近代人类却在一、二百年之间就将之消耗殆尽。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氯碳化物( CFC )等皆因人类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日趋活络,而迅速增加(图2)。比如,从工业革命之前到1994年, 甲烷含量由700ppbv (part per billion by volume,十亿分之一)增加到1721ppbv; 氧化亚氮由275ppbv增加到311ppbv。CFC为人造化学物质在1950年代才大量出现, 而后迅速增加。最近由於蒙特娄公约禁用氟氯碳化物, 其含量在1990年代已不再增加。

如果与二氧化碳相比,甲烷、氧化亚氮、氟氯碳化物的温室效应更高。比如, 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亚氮为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於二氧化碳含量远大於其他气体含量, 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的。图3为1980到1990之间各种人造温室气体造成的大气中辐射增加量的比例。二氧化碳的效应占了55%,甲烷15%,氧化亚氮6%,氟氯碳化物则共占了24%。

上述的温室气体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 亦即, 生命期)相当的长。二氧化碳的生命期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亚氮为120年,CFC-12为102年。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逐渐消失。由於它们在大气中的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从地球任何一角落排放至大气的二氧化碳分子,在它长达100年的生命期中,有机会遨游世界各地,影响各地的气候。即使,人类立刻停止所有的人造温室气体的排放,从工业革命之后,累积下来的温室气体仍将继续发挥它们的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气候。

三、 温室气体对未来气候的可能影响

地球气候史中多次暖期发生时,温室气体含量也较高。在未受到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韵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造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否已经或即将破坏大自然的韵律,留给后代子孙一个毁灭的未来。

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持续升高(不可避免的事实!),「间气候变迁研究小组」(Intergove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IPCC)的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高出0.9° C到3.5° C(图4)。其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约占70%,其他温室气体约占30%。由於海洋热容量大,比较不容易增温,陆地的气温上升幅度将大於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上升幅度最大,因为北半球陆地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气温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据推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原本降水量就比较大的地区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亚与东南亚。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海水温度也上升,体积膨胀加上极区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渐上升,在 2100年时将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图5)。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体积膨胀,格陵兰及南极洲冰川溶化的影响较小。

在气候变异度( variability )及极端气候方面, IPCC 科学家作了以下结论:

气候平均或变异度的微小变化可能使极端气候发生频率产生相当大的变化。

普遍增温将导致高温情况的发生频率升高, 但使低温情况的发生频率降低。

暴雨的发生频率可能提高。平均降水减少的地区, 乾旱的可能性升高。水循环可能加强, 其含意为某些地区的旱涝加剧, 某些地区则减缓。

中纬度风暴是否加剧或减弱, 则无定论。

目前的知识无法判定热带气旋及台风的可能变化。

较暖的气候使热带海洋较接近圣婴现象的情况, 类似圣婴现象的气候型态可能较频繁。

四、气候变迁预测的争议

IPCC利用气候模式在超级电脑中推估未来的气候,所用的知识与工具皆是最尖端的科技。然而,以目前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与知识,仍不足以用来准确的预测21世纪的气候。在此仅讨论几个较具争议性的议题。

空间尺度越小、变化越剧烈的天气现象,准确度越低:

一般而言,气候模式的空间解析度甚差。在许多模式中,台湾甚至不存在。因此,不同模式预测的区域气候,有时甚至南辕北辙。因此,要利用目前的气候模式预测未来的台湾气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许多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仍未为人类所了解:

最明显的例子是悬浮微粒。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时,也同时产生硫酸盐悬浮微粒,增加大气混浊度,也造成空气污染、酸雨。1950-60年代的科学家就曾警告说,人类造成的空气污染增加大气混浊度,将使气候逐渐变冷。因此,如果考虑悬浮微粒的降温作用,许多地区的增温程度将减少,雨量变化甚至由减少变成增加(或由增加便减少)。IPCC科学家估计,从工业革命以来,人造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作用约相当於每平方公尺2.5瓦。同一时期,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则相当不确定,在每平方公尺0-3瓦之间。

气候模式仍不够完善:

目前的气候模式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与用来预测天气的模式大同小异。许多科学家争辩,当我们仍无法用这些模式准确的预测10天以后的天气,如何能预测21世纪的气候。

自然变迁与人为变迁:

过去一百多年来的气候变迁,有多少是气候的自然变化?有多少是人类污染造成的?科学界针对此一问题仍议论纷纷,尚无定论。最明显的例子是,IPCC评断20世纪是否比其他世纪暖和的结论:「全球平均温度至少与西元1400年以来任何世纪一样暖」 ( at least as warm as any century sinceat least about 1400 )。而且,全球暖化的现象可能与长达数百年而在19世纪末结束的小冰河期有关。小冰河期的发生则与人类的活动无关。至於,小冰河期是否是因为人造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才结束,则是另一个仍无答案的问题。如何厘清自然变迁与人为变迁是目前科学家面对的一大挑战。

五、我们的态度

气候学家Henderson-Sellers 针对全球暖化防治问题做问卷调查,询问确定性要有多高才能取防治行动。结果民众要求只要50%即可。即使如此,科学家仍无法拍胸脯保证。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因此忽略全球暖化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全球暖化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仍无法确切知道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如何改变地球的气候,但是我们知道人为污染确实可能导致气候变迁,其影响不容忽视。理由有三:(1)人类的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2)温室气体具有暖化地球大气的特性,(3)温室气体的生命期从十年到数百年不等,能影响地球气候数百年之久。

气候系统的回馈作用:

气候系统的运作过程中有许多正回馈与负回馈作用。不论是前者或后者,都可能剧烈的改变地球的气候。知名学者W. S. Broecker,最近发表一篇论文警告说,全球暖化有可能改变大西洋的海洋环流,其传送至高纬度地区的热量因而降低,反而使得欧洲甚至全球进入寒冷的气候。他所提出来的机制,乍听之下,似乎会缓和全球暖化,其实不然。因为,该机制的降温作用,远大於全球暖化的增温作用,反而造成更剧烈的气候变化。W. S. Broecker将此机制妙比为气候系统的「阿基里斯的脚踵」(Achilles Heel),亦即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气候系统的大转变,甚至瞬变(几年的时间尺度)。

气候变迁的风险太大:

一个台风,不管在落后国家如孟加拉湾,或富裕国家如美国,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虽然说气候将如何变迁仍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全球暖化造成更加剧烈的天气、气候变化,其冲击面之大,将是人类所无法想像的。亦即是,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更何况,资料显示古代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高时,气候偏暖;含量低时,气候偏冷(图6)。过去一再发生的现象,未来发生的机率也极高。

基於以上的理由,我们应有以下的认知与体认:

风险的概念:

首先,我们必须体认气候变迁预测的不确定性,不能因为科学界无法提出百分之一百可信的结果,而全盘否定气候变迁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中面对许多大大小小的风险。现代人因此相当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 维护自身的健康,购买寿险、健康保险,防患於未然。而在做这些维护自身利益的措施之前,我们从不需去确定不幸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同样的,人类的未来面临更多的大风险。更何况,过去一、二百年来,人类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埋下更多不可预期的危机。与其面对茫茫的未来,毫无作为,不如起而行,尽心尽力维护地球的健康。人与自然的互动应是互相融合, 而不是事后的适应与疗伤。即使全球暖化发生的机率不高或者程度不严重, 任何维护地球环境的投资( 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 )都是值得的,因为至少我们维护了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何况,如果发生了,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将极其惨重。毕竟, 维护地球的健康, 就是延续人类的生存。

摒弃「得过且过」的观念:

京都的「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会议将全球暖化的议题提升到最高点。人造温室气体可能造成的气候变迁,由於不确定性较大,对各国的经济影响大了许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也很难取得共识。台湾对此一议题的处理方式,仍处於得过且过的阶段。总是谈论「因应之道」,而不是「解决之道」,一厢情愿的希望能适用较宽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甚至,有人建议应靠外交谈判来处理相关问题。然而,台湾有多少外交筹码,心知肚明。核能政策的拥护者也趁机建议应发展核能发电。残酷的事实是,台湾仍将继续投资於高耗能的炼钢厂,即使多盖几座核能发电厂,也缓不济急,於事无补。更何况,核能发电厂有其另外的环境问题。鸵鸟心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使情形恶化。

营造「环境善国」:

20世纪末,高度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地球已经形成重大压力。台湾地小人稠,所承受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更是严重。我们应该取的策略是,重新思考台湾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让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合而为一,而不是互相牵制。台湾应该取的策略不是因应之道,而是规画一个能兼顾「适度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永续发展策略,让台湾成为「环境善国」,善尽地球村一员应尽的义务,彻底的解决地区性的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结语

本文讨论了温室效应、未来的气候变迁,而且刻意将科学的不确定性赤裸裸的呈现出来。笔者相信这方面的资讯相当重要,因为气候预测将严重影响下游的冲击评估及因应策略研究,甚至制订政策的方向。不确定性或概率 )的概念, 也应纳入冲击评估及因应策略研究。我们应作的是依据不同的想状况来评估气候变迁的可能冲击,而不是铁口直断,给予斩钉截铁的答案。

我们更不希望、企业、甚至民众,因为知道气候变迁预测的不确定性,而忽视人为环境变迁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相反的,就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及可能造成的灾害,我们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环境保护相关的研究、教育与防治上, 设法结合绿色科技与经济,让环保与适度而且必要的经济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